三價鉻鈍化工藝規范
發布時間:2018-04-23新聞編輯:青島愛大生
三價鉻鈍化工藝規范現在,要求三價鉻鈍化膜必須提供較高的腐蝕保護性、耐熱沖擊性、染料和面涂吸收特性(同時保持外面的美觀)以及成本有效性。因此,對于三價鉻鈍化工藝管理過程中,正確的配制、維護和故障處理技術已經變得極為重要。以下將介紹影響三價鉻轉鍍膜性能的一些常見因素和一些鮮為人知的非常見因素,內容包括:鈍化時間、溫度和濃度的影響;溶液攪拌;溶液的pH值;金屬污染;鍍層厚度;預浸鍍溶液(出光液);水的質量;烘干溫度。
三價鉻鈍化工藝規范影響三價鉻鈍化的常見因素:三個度“T”
在金屬精飾操作中最廣為了解的三個因素被稱為三個度“T”:時間長度、溫度和濃度。正像大多數工藝方案一樣,必須將這些因素(變量)緊密地控制在具體的參數范圍內,才能獲得理想質量的表面。
1.時間長度
正確的沉浸時間是鈍化工藝中最重要的一個變量。當鍍鋅工件沉浸在鈍化溶液中,金屬被溶解,并生成轉鍍膜。溶液與電鍍工件接觸時間越長,發生轉鍍的機會也越多,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中會導致較厚的鈍化膜。
三價鉻鈍化液生成轉鍍膜的速度一般比六價鉻鈍化的慢。因此,對于一個厚膜轉鍍工藝需要60秒或以上的沉浸時間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這樣,設備、過程周期等必須能夠適應比過去更長的沉浸時間。
沉浸時間太短,會導致鈍化膜厚度不夠,因而使腐蝕保護性差。沉浸時間太長將導致過度消耗鍍層,同樣也使腐蝕保護性差。與六價鉻不同,你通常不能通過簡單的視察來確定轉鍍膜厚度。所以,操作工必須在過程中一直監控沉浸時間。
在工件一進入處理溶液時轉鍍膜就開始形成,而且直到工件進入第一個漂洗池時才停止形成轉鍍膜。只要鈍化液與被鍍金屬保持著接觸,鋅就持續溶解且轉鍍膜持續生成。當這個過程發生在實際的工藝池外面時,那么過程的進行就沒有利用到熱、攪拌以及工件界面上的正確的溶液轉移,因而生成質量差的轉鍍膜。為了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停留時間特別是鈍化池和第一個漂洗池之間,應保持盡可能短的停留時間。
2.溫度
除了較長的沉浸時間外,高厚度/高性能的鈍化膜通常在較高的溫度下進行。在沒有強礦物酸的情況下,這些類型的系統通常依賴熱量來為轉工藝的進行提供“熱量”。因此,看到工作溫度高達140-160℉也就很正常了。
在把溫度考慮為一個可能的故障點時,重要的是對工件界面上的溶液而不是遠離工件的溶液進行溫度測定。這種溫度差異可能很大,特別是在大型工件剛入鈍化溶液時。
在某種情況中,在鈍化前,工件要在一個漂洗池中預熱。大多數情況下推薦使用聚四氟乙烯、特氟龍或石英浸入式電加熱器。為了保證最佳的性能也建議使用自動溫控器和溶液攪拌。
3.濃度
鈍化液濃度是與舊的工藝差別很大的另一個因素,而且在排除故障時必須一直考慮這個因素。盡管六價鉻鈍化通常在1-5%體積濃度在運行,但高性能的三價鉻鈍化一般在10%或以上體積濃度下進行。
與溫度的情況非常相似,需要這些較高的濃度來給鍍液提供“能量”,生成理想的轉鍍膜。利用一個折射計可方便的測量池邊濃度,而且應當通過濕分析或通過儀器進行確認。
經常被問到“是否這三個因素之一可用于補償另一個因素”。例如:較高的濃度是否能補償沉浸時間太短?幾乎在所有情況中,答案是否定的。在時間長度、溫度、濃度存在一個精確的平衡,這個平衡點可以使轉鍍膜在一個受控的速率下形成。如果工藝溶液的工作超出了制造商推薦的范圍,那么幾乎都會形成質量不良的轉鍍膜。
上一篇:三價鉻鈍化工藝要點下一篇:影響三價鉻鈍化質量的因素
此文關鍵字:三價鉻鈍化工藝規范